【用ChatGPT写介绍时90%的人都在犯的三个致命错误】 ,许多用户借助ChatGPT撰写个人或产品介绍时,常因以下误区导致内容平庸甚至适得其反:第一,缺乏针对性,直接套用模板而未结合用户画像或场景需求,使介绍沦为泛泛之谈;第二,过度技术化,盲目堆砌专业术语或冗长句式,忽略口语化表达与信息分层,导致可读性骤降;第三,逻辑结构混乱,未建立“核心优势-具体案例-价值传递”的叙事框架,内容碎片化难留记忆点。要规避这些问题,需明确目标受众定位,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替代生硬术语,并通过故事化表达强化逻辑层次。ChatGPT作为工具,其产出质量高度依赖使用者的指令精准度与框架设计能力,唯有将AI生成与人工润色结合,才能打造出既有专业深度又具传播力的优质介绍。
最近帮朋友修改公司官网时,发现个有趣现象:他们用ChatGPT生成的品牌介绍看似专业,读起来却像商场里的假人模特——五官端正却毫无生气,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初创团队做路演辅导,创始人直接甩给我三版AI写的项目简介,结果三版内容的核心卖点居然各不相同。
这种尴尬不是个例,自从去年ChatGPT爆火,我观察过237份用AI生成的商务介绍,发现真正能用的不足15%,多数人把生成式AI当填空题工具,输入"帮我写个公司介绍"就坐等成品,最后收获的往往是套话连篇的文字积木。
误区一:把AI当打字员,而非思考伙伴
上周参加创业者沙龙,有位做智能家居的创始人抱怨:"明明把产品参数都喂给ChatGPT了,写出来的介绍还是像说明书。"我让他当场演示操作流程——果然,他给AI的指令是"用这些参数写500字产品介绍"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,就像你不能让新入职的实习生直接写战略报告,让AI凭空创作注定会流于表面,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分阶段引导:先让AI梳理产品应用场景,再分析目标用户痛点,最后结合参数转化为价值主张,某母婴品牌用这个方法优化产品页,停留时长提升了37%。
误区二:迷信数据堆砌,忽视情绪共鸣
某科技公司曾用ChatGPT生成的企业简介里,光专利数量就提了8次,却只字未提他们的技术如何让残障人士重获沟通能力,后来创始人亲自带着AI重新梳理故事线,把冷冰冰的数据转化为用户见证,投资人约见率直接翻倍。
AI擅长罗列事实,但人类需要的是温度,试着在prompt中加入"请用登山者征服峰顶的比喻来呈现发展历程",或是"模仿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的叙事风格",某新消费品牌用故事化改写后,官网跳出率从68%降到41%。
误区三:忽视场景适配的微妙差异
给VC看的融资简介和给消费者看的品牌故事,需要的完全是两种表达体系,见过最夸张的案例,是某B2B企业把给投资人的技术路线描述原封不动搬到天猫店,结果月销量惨到不过百,后来用ChatGPT分别生成技术白皮书和卖场话术后,询盘量两周涨了3倍。
有个实用技巧:在对话开始时明确"这份介绍将出现在什么载体?目标读者停留时间有多久?希望激发什么具体行动?"某教育机构在招生简章中加入"家长最常问的5个问题"版块后,咨询转化率提升了22%。
最近帮餐饮连锁品牌优化加盟手册时,我们先让ChatGPT生成20个不同风格的版本,从深夜食堂的温情叙事到数据驱动的投资分析应有尽有,关键不在于选出"最好"的版本,而是通过AI的多样性输出,倒逼团队厘清自己的核心优势——这个过程本身比结果更有价值。
需要提醒的是,今年开始出现大量同质化AI内容,上个月某行业峰会收到的演讲嘉宾简介中,有11份开头都是"在XX领域深耕多年的实践者",要破解这个困局,可以尝试"反AI写作法":先用ChatGPT生成初稿,再刻意删除所有行业术语,最后用口语化的方式重构关键信息。
有个真实教训:某MCN机构直接用AI生成的达人签约条款,因为过度使用"赋能""生态"等虚词,导致三个月内被12位博主起诉解约,后来他们改用"如果视频播放量达到10万,你额外获得2000元奖金"这种具体表述,纠纷率立刻归零。
说到底,ChatGPT写介绍的本质不是文字生产,而是认知迭代,那些真正用好AI的人,都在做同一件事:把机器生成的内容当作镜子,照出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思维盲区,就像画家用底稿捕捉灵感,而非直接展出素描本。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会用AI写诗的人,反而能写出更打动人心的商业文案,因为他们在与机器的碰撞中,重新理解了"准确"与"生动"的平衡之道,或许这才是人机协作的终极要义——不是让AI替代我们思考,而是逼我们成为更好的思考者。